技术

联系我们

  • 地址:石家庄市槐北路465号
  • 电话:0311-67506935
  • 邮箱:hbsxmyxh@163.com
  • 网址:www.hbsxmyxh.com

主页 > 技术 > 饲草饲料 >

青贮玉米

发布时间:2017-08-27 11:07阅读数:

 别名:玉蜀黍、苞谷、苞米、玉茭、玉麦、棒子、珍珠米。
     玉米(Zea mays L.),又名玉蜀黍、苞谷、苞米等,为一年生禾本科粮饲兼用作物。籽粒和茎叶单产皆高,因品种、生长期及栽培管理措施等之不同,籽粒产量5~15吨/公顷,全株鲜产40~120吨/公顷。栽培面积大,全世界达14000万公顷以上,我国约2800万公顷,为三大谷类作物之一。玉米籽粒65%用作饲料,为畜禽养殖中用量最大的精饲料,被誉为“饲料之王”。 因青贮玉米全株收获制作青贮具有高产、优质、省工、节能等优势,种植面积不断增加。以欧洲为例,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已经占到玉米总种植面积的30%~40%。我国随着规模化、集约化养牛业,尤其是奶牛养殖业的不断发展,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必将迅速扩大。
    一、形态特征 着生于地下茎节的须状根构成发达之须根系,集中分布于0~30厘米土层,少数可达150厘米以下。地上近地表茎节轮生数层气生根,兼具支撑和吸收两种功能。茎具多节,不同品种之间节数差异很大,变异范围大致为9~40节,地下3~9节,地上6~32节。茎粗2~4厘米。株高不同品种之间差异很大,矮者不足1米,高者7米以上,青贮品种多在3~4米之间。叶互生于茎节,由叶鞘、叶舌和叶片构成。叶鞘紧密包茎;叶片开展,长80~120厘米,宽6~15厘米。雌雄同株异花,雄花排列成圆锥花序,着生于茎顶;雌花排列成肉穗花序,着生于茎之中上部。颖果,马齿形或近圆形;以黄色和白色居多,亦有紫色、红色和杂色;千粒重不同品种之间差异很大,轻者50克左右,重者高达500克,多在200~350克之间。
  二、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
  玉米种子萌发的最适环境温度为25~30℃;6~7℃亦可萌发,但速度极其缓慢;高于45℃萌发受到抑制。苗期,在一定范围内,温度愈高,生长愈快;超过40℃生长受抑制;遇-4℃以下低温受冻死亡;地温20~24℃根系生长快而健壮。日均温升至18℃以上时春玉米开始拔节。拔节至抽雄,适宜温度24~26℃。抽穗至开花、吐丝,适宜温度25~27℃,下限温度19~21℃,超过35℃有害。灌浆至成熟,最适温度22~24℃;气温降至16℃时,灌浆停止;气温高于30℃时,灌浆速度极其缓慢;昼夜温差大,利于籽粒产量提高。生长后期,遇3℃以下低温,生长完全停止。 适宜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之60%~80%。播种期以70%~75%为佳。苗期出于蹲苗的考虑,宜控制在60%~65%之间。拔节至抽雄以70%~80%为宜。抽穗至开花、吐丝应保持在80%左右。灌浆至蜡熟以70%~80%为佳。蜡熟至完熟宜控制在60%~70%之间。 土壤酸碱性适应范围为pH 5~8,6.5~7.0最佳。土壤含盐量不宜超过0.3%。 环境温度10~12℃时,播种后2~3周才能出苗;15~18℃缩短至1~2周;20℃则仅需1周。通常春播2~3周出苗,夏播1周。春玉米苗期(从播种经出苗至拔节前)约1个月,夏玉米3周左右。春玉米穗期(从拔节至抽雄)略长于5周,夏玉米约1个月。春玉米花粒期(抽雄后至成熟)约8周,夏玉米6周左右。玉米生育期(从播种至成熟)80~150天。玉米属于短日照植物,长日照会延缓其生长发育进程,延长生育期;相反,短日照则会加速其生长发育进程,缩短生育期。 从出苗,经拔节,至抽雄,植株高度逐渐增长,抽雄期升至最高。苗期增长缓慢,穗期迅速,开花期停滞。从出苗,经拔节、抽雄、开花、吐丝、灌浆、乳熟、蜡熟,至完熟,地上生物量(干物质)不断增加,完熟期达到顶峰。苗期地上生物量(干物质)仅占完熟期之3%~4%;抽雄期达到50%~60%。可消化营养物质产量蜡熟期最高。
  三、适宜种植区域 青贮玉米的适宜种植区域十分广泛,除>10℃年积温<1900℃(或夏季平均气温<18℃),或年降水量<350毫米又无灌溉条件的气候区生产水平较低外,其余气候区皆适宜种植。
四、饲用价值 专用青贮玉米蜡熟期刈割最佳。该期刈割不仅可消化营养物质产量高,而且含水量适宜(65%左右)。 蜡熟期刈割,全株玉米风干草含粗蛋白质(CP)7%~10%、淀粉28%~32%,酸性洗涤纤维(ADF)含量25%~30%、中性洗涤纤维(NDF)含量45%~50%、木质素含量3%~4%,总可消化养分(TDN)65%~70%,相对饲喂价值(RFV)115~145。无穗玉米的相对饲喂价值为85~115,明显低于有穗者。收获果穗后剩余秸秆的相对饲喂价值更低,仅为65~95。 青贮能较好地保存玉米的营养成分(表18-3)。青贮玉米品质优良,可大量贮备供冬春饲用。
 
 

上一篇:上一篇:玉米

下一篇:下一篇:影响料肉比的五大因素